稻熱病與水稻胡麻葉枯病鑑定與調查方法



學名:Pyricularia oryzae

英名:Rice Blast

藥劑:亞賜圃、撲殺熱、三賽唑、嘉賜黴素、亞汰尼 (種子處理)。


學名:Helminthosporium oryzae 

英名:Helminthosporium leaf spot, brown spot

藥劑:普克利乳劑、鋅錳乃浦。


差異

這兩個都是台灣水稻常見的葉部病害,初期病徵很相似,稻熱病後期中央會出現明顯的枯白現象,病斑呈紡錘狀,邊緣黃褐色。胡麻葉枯病中央則大致褐色,病斑較橢圓習翠近貧

田間實務上,稻熱病常出現在過度施用氮肥的水田;而水稻胡麻葉枯病好發於缺乏氮肥的環境 (水稻營養實驗的同學表示無奈)。另外一種情況是因施肥不均,導致同一塊田兩種病害都會出現 (左邊稻熱病、右邊水稻胡麻葉枯病)。


以前在實驗室研究水稻病害時,所採用的調查方式是參考國際稻熱病圃 (IRRI) 的調查方法,以肉眼觀察觀察標準分 0-9 級。


稻熱病調查方式

0為極抗(HR);1-3為抗(R);4-5為中抗(MR);6為中感(MS);7-8為感(S);9為極感(HS)


罹病級數0級:葉病斑面積為0 %

罹病級數1級:葉病斑面積<0.3 %

罹病級數2級:0.3 %≦葉病斑面積≦0.9 %

罹病級數3級:1 %≦葉病斑面積≦2 %

罹病級數4級:3 %≦葉病斑面積≦7 %

罹病級數5級:8 %≦葉病斑面積≦14 %

罹病級數6級:15 %≦葉病斑面積≦24 %

罹病級數7級:25 %≦葉病斑面積≦39 %

罹病級數8級:40 %≦葉病斑面積≦65 %

罹病級數9級:65 %≦葉病斑面積


病斑面積(%)=(病斑面積/全葉面積)*100


結語

雖然在學校內原文書讀很多,課堂上教授也講的振振有詞,但學生實際到田間調查時又是另一種情況。畢竟田間自然環境的病徵和教科書中所謂「典型」病徵常有落差,最後還是要靠大量的實戰經驗才能彌補。


稻熱病與胡麻葉枯病外觀差異

稻熱病

水稻田區 結穗